浙江省發布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 鼓勵“源網荷儲”一體化等應用
2022-02-23
綠色低碳循環(huan)發(fa)展(zhan)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,單(dan)位(wei)GDP能耗、單(dan)位(wei)GDP二氧化碳排(pai)放(fang)降低率均完(wan)成國家(jia)下達目(mu)標;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(se)轉型取得(de)顯著成效;綠色低碳循環經濟(ji)體系、清潔(jie)低碳安全高(gao)效(xiao)(xiao)能源體系和(he)碳中和(he)長效(xiao)(xiao)機制(zhi)全面建立(li),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%以上,開創人與自然和(he)諧共生的現代化浙江(jiang)新境界。
“重點在(zai)于統(tong)(tong)籌經濟(ji)發(fa)展(zhan)(zhan)、能(neng)源(yuan)安全、碳排放、居民(min)生(sheng)活(huo)4個維(wei)度,抓牢(lao)產(chan)業(ye)結(jie)構(gou)調整、能(neng)源(yuan)結(jie)構(gou)優(you)化兩個關鍵,推動降碳、減(jian)污、擴綠、增長的高效協同(tong)。”省發(fa)改委相關負責人(ren)表示,碳達峰(feng)、碳中和是一項(xiang)系(xi)統(tong)(tong)性(xing)工(gong)程,浙江將以數字化改革撬動經濟(ji)社(she)會發(fa)展(zhan)(zhan)全面綠色轉型,加快構(gou)建(jian)“6+1”領域碳達峰(feng)體系(xi),為爭創社(she)會主(zhu)義(yi)現代化先行(xing)省、高質量(liang)發(fa)展(zhan)(zhan)建(jian)設共同(tong)富裕示范(fan)區奠定堅實基礎(chu)。
高(gao)耗能高(gao)排放項目將被遏制(zhi)
浙江將提高新(xin)建擴建工業項目能耗準入標準,嚴格落實產業結構調整要求,對(dui)地(di)方謀劃(hua)新(xin)上石(shi)化(hua)、化(hua)纖、水泥、鋼鐵和數(shu)據中心等高耗能行業項目進行嚴格控制。將碳排放(fang)強度納入“畝(mu)均論英雄(xiong)”“標(biao)準地”指標(biao)體系,開展建設項目碳排放(fang)評價(jia)試點。強化產能過(guo)剩(sheng)分析預警和窗口(kou)指導。
實施能(neng)源消費強(qiang)度和總量(liang)雙控
《實(shi)施意見》明確,嚴(yan)格控(kong)制(zhi)(zhi)(zhi)能耗強(qiang)度(du)、二氧化碳排(pai)放強(qiang)度(du),合理控(kong)制(zhi)(zhi)(zhi)能源消(xiao)費(fei)(fei)總量(liang),落實(shi)新增可(ke)再生(sheng)能源和原(yuan)料(liao)用能不納(na)入能源消(xiao)費(fei)(fei)總量(liang)控(kong)制(zhi)(zhi)(zhi)要(yao)求(qiu),積極(ji)推動能耗“雙(shuang)控(kong)”向碳排(pai)放總量(liang)和強(qiang)度(du)“雙(shuang)控(kong)”轉變。全面(mian)推行用能預(yu)算(suan)化管(guan)理,加強(qiang)能源消(xiao)費(fei)(fei)監測預(yu)警。加快關(guan)鍵(jian)核心技術攻(gong)關(guan)
今后,浙江(jiang)將(jiang)制定(ding)碳(tan)達(da)峰、碳(tan)中和(he)技(ji)術路(lu)線圖,圍繞零(ling)碳(tan)電力、零(ling)碳(tan)非電能源、碳(tan)捕集(ji)利用與封存和(he)生態碳(tan)匯等方向,實施關鍵核心(xin)(xin)技(ji)術創(chuang)(chuang)新(xin)工程。謀(mou)劃建(jian)(jian)設(she)能源領域省(sheng)實驗室(shi),積極建(jian)(jian)設(she)國家(jia)科技(ji)創(chuang)(chuang)新(xin)基地,鼓勵龍頭(tou)企業牽頭(tou)建(jian)(jian)設(she)省(sheng)級技(ji)術創(chuang)(chuang)新(xin)中心(xin)(xin)、組建(jian)(jian)創(chuang)(chuang)新(xin)聯合體(ti),加快(kuai)建(jian)(jian)設(she)碳(tan)中和(he)技(ji)術高端創(chuang)(chuang)新(xin)平臺(tai)體(ti)系(xi)。《實施意見》要求,推動開展能源、工業、建筑、交通、農業、居民生活、碳匯等重點領域試點和低(零)碳縣鄉村試點,及時總結提煉低(零)碳發展浙江經驗,并加強宣傳推廣。
推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貴在全(quan)社會共同參與
《實施意見》把節能降碳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培訓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,不斷強化公眾節能降碳理念。為開展全民碳普惠行動,浙江還將推動全省統一的碳普惠應用建設,逐步加入綠色出行、綠色消費、綠色居住、綠色餐飲、全民義務植樹等項目,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。
為(wei)做好碳(tan)達(da)峰碳(tan)中和工(gong)作,浙江(jiang)將把碳(tan)達(da)峰、碳(tan)中和相關指標(biao)納入(ru)經濟社會(hui)發(fa)展綜(zong)合評價(jia)體系,同時建(jian)立碳(tan)達(da)峰目標(biao)責任(ren)考核清單化、閉環化管理機制,有(you)關情況(kuang)(kuang)納入(ru)省(sheng)級生態環境保(bao)護督(du)察范圍。各地各有(you)關部門落實情況(kuang)(kuang)每年向(xiang)省(sheng)委、省(sheng)政(zheng)府報告(gao)。
為貫(guan)徹落實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(guan)于完整準確全面貫(guan)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(tan)達峰碳(tan)中和(he)工(gong)作的意見》,推動我省(sheng)碳(tan)達峰、碳(tan)中和(he)工(gong)作走在全國前列,現提出如(ru)下(xia)實施意見。
(一)指導思想。以(yi)習近(jin)(jin)平新時(shi)代中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國特(te)色社(she)(she)(she)會(hui)主(zhu)(zhu)義思(si)想(xiang)為指導,全(quan)(quan)面(mian)貫(guan)徹(che)黨(dang)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、三中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、四中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、五中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、六中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全(quan)(quan)會(hui)精(jing)神,深入貫(guan)徹(che)習近(jin)(jin)平生態(tai)文明思(si)想(xiang),完整(zheng)、準確(que)、全(quan)(quan)面(mian)貫(guan)徹(che)新發展理念(nian),圍(wei)繞忠實踐行“八八戰略”、奮力打(da)造“重要窗(chuang)口”主(zhu)(zhu)題主(zhu)(zhu)線(xian),統(tong)籌經濟(ji)發展、能源安(an)全(quan)(quan)、碳(tan)排放(fang)、居民生活四個維度(du),按(an)照省級統(tong)籌、三級聯動、條塊(kuai)結(jie)合、協同高效的體(ti)系(xi)化(hua)推進要求,以(yi)數字化(hua)改革(ge)撬(qiao)動經濟(ji)社(she)(she)(she)會(hui)發展全(quan)(quan)面(mian)綠色轉型,積(ji)極穩妥推進碳(tan)達(da)峰、碳(tan)中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(zhong)和工作,加快構建(jian)“6+1”領域碳(tan)達(da)峰體(ti)系(xi),為爭(zheng)創社(she)(she)(she)會(hui)主(zhu)(zhu)義現代化(hua)先行省、高質量發展建(jian)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奠定堅實基礎。 (二)主要目標。到2025年,綠色低碳循環(huan)發展(zhan)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,重點地區和(he)行業(ye)能源(yuan)利(li)用效率(lv)大幅提升,部分領域和(he)行業(ye)率(lv)先達(da)峰,雙碳數智平(ping)臺建成應用。單位(wei)GDP能耗(hao)、單位(wei)GDP二氧(yang)化碳排(pai)放降低率(lv)均完成國(guo)家下達目標;非化石能(neng)源消費(fei)比重達到24%左(zuo)右(you);森林覆蓋率達(da)到61.5%,森林蓄積量達(da)到4.45億立方米,全(quan)省(sheng)碳達(da)峰基(ji)礎逐步夯實。 到(dao)2030年,經濟社會發展(zhan)全面綠色轉型取(qu)得(de)顯著成效,重點耗(hao)能行(xing)業(ye)能源(yuan)利用(yong)效率達(da)到(dao)國際先進水(shui)平,二(er)氧化(hua)碳排放(fang)總量控制(zhi)制(zhi)度基(ji)本建立。單位GDP能耗(hao)大幅下降;單位GDP二(er)氧化(hua)碳排放(fang)比2005年下降65%以(yi)上;非化(hua)石能源(yuan)消費(fei)比重達(da)到(dao)30%左右,風(feng)電(dian)、太陽能發電(dian)總裝(zhuang)機容量達(da)到(dao)5400萬千瓦以(yi)上;森林覆蓋率穩(wen)定在(zai)61.5%左右,森林蓄積(ji)量達(da)到(dao)5.15億立方米左右,零碳、負碳技(ji)術創新(xin)及產(chan)業(ye)發展(zhan)取(qu)得(de)積(ji)極進展(zhan),二(er)氧化(hua)碳排放(fang)達(da)到(dao)峰(feng)值后穩(wen)中(zhong)有降。 到2060年,綠(lv)色低碳(tan)(tan)(tan)(tan)循環經濟體(ti)系、清潔低碳(tan)(tan)(tan)(tan)安全高效能(neng)源(yuan)體(ti)系和(he)(he)碳(tan)(tan)(tan)(tan)中和(he)(he)長效機制全面建立,整體(ti)能(neng)源(yuan)利用(yong)效率達到國際(ji)先(xian)進水平,零碳(tan)(tan)(tan)(tan)、負(fu)碳(tan)(tan)(tan)(tan)技術廣泛(fan)應用(yong),非化石能(neng)源(yuan)消費比重達到80%以上(shang),甲烷等(deng)非二氧化碳(tan)(tan)(tan)(tan)溫室氣(qi)體(ti)排放得到有效管(guan)控,碳(tan)(tan)(tan)(tan)中和(he)(he)目標順利實現,開創人與自(zi)然和(he)(he)諧共(gong)生的(de)現代(dai)化浙江新境界。 (一)強化綠色低碳發展規劃引領。將碳達(da)峰、碳中(zhong)(zhong)和目標要求融(rong)入全省(sheng)經濟社(she)會發展中(zhong)(zhong)長(chang)期規(gui)(gui)劃(hua),加強(qiang)與國土空間規(gui)(gui)劃(hua)、專項規(gui)(gui)劃(hua)和地方(fang)各(ge)級規(gui)(gui)劃(hua)的銜接協調。推動山海協作、陸海統籌、城鄉融(rong)合,打造有(you)利于低(di)碳發展的(de)緊湊型(xing)、集(ji)約型(xing)空間(jian)格局。
(二)構建碳達峰、碳中和數智治理體系。打造數據多源、縱橫貫通、高效協同、治理閉環的雙碳數智平臺。開發一批好用管用實用的多跨場景應用,解決政府、企業和個人的實際需求。以數字化手段推進改革創新、制度重塑,實現數智控碳。 (三)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。實施循環經濟“991”行動升級版,構建一批工業、農業等領域循環經濟典型產業鏈,推進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,建設綠色低碳園區。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,推廣資源循環利用城市(基地)建設模式,構建全社會大循環體系。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,發展高端智能再制造產業,大幅提高資源產出率。 (一)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。提(ti)高新建(jian)擴建(jian)工業項目能耗準入標準。嚴(yan)格落實產業(ye)結構調整要求,對地(di)方謀劃新上石化、化纖(xian)、水泥、鋼(gang)鐵和數據中心等高(gao)耗能(neng)行業(ye)項目進行嚴(yan)格控制。將(jiang)碳(tan)排放強度納入“畝(mu)均(jun)論英雄”“標(biao)準地(di)”指標(biao)體系,開展建設項(xiang)目碳(tan)排放評價試點。強化(hua)產能過剩分析預警(jing)和窗口(kou)指導。
(二)大力發展低碳高效行業。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汽車及零部件、綠色化工、現代紡織和服裝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。推進生物醫藥、集成電路等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的基礎再造和提升。加快發展生命健康、新材料、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,培育發展綠色低碳未來產業。深入實施數字經濟“一號工程”,推動數字技術在制造業研發、設計、制造、管理等環節的深度應用。 (三)改造提升高碳高效行業。實施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計劃升級版,建設國家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示范區。推動產業鏈較長、民生影響較大的制造業低碳化轉型升級,對中小微企業實施競爭力提升工程。鼓勵企業兼并重組,以市場化手段推進落后產能退出。全面推行清潔生產,將低碳理念融入工業園區、產業基地、小微企業園等平臺建設。 (一)深入實施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。嚴格控制能(neng)耗(hao)強(qiang)度(du)、二氧化碳(tan)排放(fang)強(qiang)度(du),合理控制能(neng)源消費總(zong)量,落實新增可再生能(neng)源和原料(liao)用能(neng)不納入(ru)能(neng)源消費總(zong)量控制要求(qiu),積極推動能(neng)耗(hao)“雙控”向碳(tan)排放(fang)總(zong)量和強(qiang)度(du)“雙控”轉變。加(jia)強發展規劃、區域布局(ju)、產(chan)業結構、重大項目與碳排(pai)放、能耗“雙控”政策要求(qiu)的銜接。修訂完善節能政策法規體系,嚴格實施節能審查,強化節能監察和執法。全面推行用(yong)能(neng)預(yu)算化(hua)管理,加強能(neng)源消費監測預(yu)警(jing)。
(二)大力推進能效提升。開展能效創新引領專項行動,持續深化工業、建筑、交通、公共機構、商貿流通、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節能,提升數據中心、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能效水平。實施重大平臺區域能評升級版,全面實行“區域能評+產業能效技術標準”準入機制。組織開展節能診斷服務,推進工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,打造能效領跑者。 (三)嚴控高碳能源消費。統籌能源安全和低碳發展,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,高效發展清潔煤電,有序推動煤電由主體性電源逐步向基礎保障性電源轉變。嚴控新增耗煤項目,新建、擴建項目實施煤炭減量替代。鼓勵企業生產流程去煤化技術改造,持續實施煤改氣工程,積極推進電能替代。 (四)積極發展低碳能源。實施“風光倍增”工程,推廣“光伏+農漁林業”開發模式,推進整縣光伏建設,打造若干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。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、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。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,打造沿海核電基地。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。擴大天然氣發電利用規模。有序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布局和建設。加快儲能設施建設,鼓勵“源網荷儲”一體化等應用。持續提高已建特高壓通道輸送清潔能源比重,全力推進送浙第四回特高壓直流通道建設。 (五)推動能源治理體系現代化。加快能源全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發展,推進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,完善以中長期交易為主、現貨市場為輔的省級電力市場體系。加快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。開展綠色電力交易,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。推進天然氣領域上下游直接交易、管網獨立、管銷分離改革。深化能源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,完善用能權交易體系。建立能源行業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監管機制,強化能源監測預警。 (一)推動交通運輸裝備低碳化。加(jia)大新(xin)(xin)能源推(tui)廣(guang)政策支(zhi)持力(li)(li)度(du),推(tui)進(jin)以電力(li)(li)、氫能等新(xin)(xin)能源為動力(li)(li)的運(yun)輸裝備應用,加(jia)快(kuai)城市公交、一般公務車輛新(xin)(xin)能源替代,引(yin)導(dao)社會車輛新(xin)(xin)能源化(hua)發展。全面淘汰(tai)國三以下排放標準老舊營運柴油(you)貨車,逐步提高柴油(you)貨車淘汰(tai)標準。嚴格(ge)設置高碳排放(fang)車輛(liang)限(xian)行區域(yu)和時(shi)段。
(二)優化交通運輸結構。推動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運輸“公轉水”“公轉鐵”,大力發展以“四港聯動”為核心的多式聯運,持續提升鐵路和水路貨運量占貨運總量比例。推進公路貨物運輸大型化、廂式化和專業化發展。加快發展綠色物流,加強運力整合、車貨匹配以及供應鏈與物流鏈融合,提高貨運組織效能。全面落實公交優先戰略,穩妥發展共享交通。 (三)加快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。把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到交通基礎設施規劃、設計、建設、運營和養護全過程,加快美麗公路、美麗航道、城鄉綠道網建設。推進公路和水上服務區、公交換乘中心、港口等低碳交通樞紐建設。加快充(換)電、港口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,搭建充電基礎設施信息智能服務平臺。推進綜合供能服務站和加氫站建設。 (一)提升新建建筑綠色化水平。修訂公共建筑(zhu)和居住建筑(zhu)節(jie)能設(she)計標準。在城鄉建(jian)(jian)設各(ge)環節(jie)全面踐行(xing)綠(lv)色低碳理念(nian),大力推(tui)進零碳未來社(she)區(qu)建(jian)(jian)設。適(shi)度控(kong)制城市現代商業綜合體等大型商業建(jian)筑建(jian)設(she)。推進(jin)綠色(se)建(jian)造行動(dong),大(da)力發(fa)展鋼結構(gou)等裝(zhuang)配式建(jian)筑。完善星級綠(lv)色建(jian)筑標識制度(du),建(jian)設大型建(jian)筑能耗在線監測和(he)統(tong)計(ji)分(fen)析平臺。全面推廣綠色低碳(tan)建材,推動建筑材料循環(huan)利(li)用。
(二)推動既有建筑節能低碳改造。開展能效提升行動,有序推進節能改造和設備更新。加強低碳運營管理,改進優化節能降碳控制策略。推進建筑能耗統計、能源審計和能效公示,探索開展碳排放統計、碳審計和碳效公示。完善建筑改造標準,逐步實施建筑能耗限額、碳排放限額管理。加強建筑用能智慧化管理,推進智慧用能園區建設。 (三)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。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,發展建筑一體化光伏發電系統,因地制宜推廣地源熱泵供熱制冷、生物質能利用技術,加強空氣源熱泵熱水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系統應用。結合未來社區建設,大力推廣綠色低碳生態城區、高星級綠色低碳建筑、超低能耗建筑。 (一)大力發展生態農業。加(jia)強高標準(zhun)農田建設,提升耕(geng)地質量,深化“肥藥兩制(zhi)”改(gai)革(ge)。推進農業(ye)廢棄物資源(yuan)化,發展有機肥、營養土與(yu)基(ji)質土產業(ye)。加強農作(zuo)物秸稈(gan)綜合利用技術集成(cheng)推廣。推(tui)動畜牧業(ye)、漁業(ye)高質量(liang)發(fa)展。推(tui)廣農光(guang)互補、“光(guang)伏(fu)+設施農業(ye)”“海(hai)上風(feng)電(dian)+海(hai)洋牧場”等低碳(tan)農業(ye)模式。加快建立農業(ye)碳匯核算(suan)標準,推進農業(ye)生(sheng)態技術、增匯技術研(yan)發(fa)和推廣(guang)應用。
(二)鞏固提升林業碳匯。全面推行林長制,保護發展森林資源。實施科學綠化,組織開展國土綠化行動,有效增加森林面積。加強中幼林撫育、珍貴樹種和大徑材培育、美麗生態廊道建設,精準提升森林質量,提高森林蓄積量。建立退化天然林修復制度。加強松材線蟲病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。加強對林業碳匯的科技支撐,不斷提升林業碳匯能力。 (三)增強海洋濕地等系統固碳能力。積極推進大型海藻、紅樹林等海洋碳匯開發利用,綜合開展各類藍碳試點項目。加快推廣淺海貝藻養殖,探索發展海洋碳匯漁業。加強海洋保護區建設與管理,注重陸海統籌,增加沿海城市海洋碳匯資源儲備。強化濕地保護,完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,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,對集中連片、破碎化嚴重、功能退化的自然濕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,增強濕地固碳能力。 (一)強化公眾節能降碳理念。把節能(neng)降碳作(zuo)為國(guo)民(min)教育體(ti)(ti)系(xi)和干部(bu)培(pei)訓教育體(ti)(ti)系(xi)的重要內容,舉辦全國(guo)節能(neng)宣(xuan)傳周、全國(guo)低碳日、世界環境日等主(zhu)題宣(xuan)傳活動,深化(hua)“人人成園(yuan)丁、處處成花園(yuan)”行(xing)動,營(ying)造全社(she)會共同(tong)參與的良(liang)好輿論(lun)氛圍(wei)。支持和鼓(gu)勵新聞(wen)媒體(ti)、公眾、社會組(zu)織對節(jie)能降碳(tan)進行監督。
(二)培育綠色生活方式。深入開展綠色生活行動,建設綠色學校、綠色商場等。開展綠色出行行動,制定出臺綠色出行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,引導公眾優先選擇乘坐公共交通、步行和騎行等綠色出行方式。深入開展塑料污染治理攻堅行動,持續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。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回收,推行“互聯網+”等廢舊物品交易模式,推廣應用綠色包裝,減少一次性消費用品使用。 (三)開展全民碳普惠行動。加快完善“碳標簽”“碳足跡”等制度,推廣碳積分等碳普惠產品。推動全省統一的碳普惠應用建設,逐步加入綠色出行、綠色消費、綠色居住、綠色餐飲、全民義務植樹等項目。強化激勵保障措施,建立健全運行機制,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。 (一)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制定碳達峰、碳中和技術(shu)路線圖,深入(ru)實施“雙尖(jian)雙領”計劃(hua)。圍繞(rao)零碳(tan)(tan)(tan)電力、零碳(tan)(tan)(tan)非電能源、零碳(tan)(tan)(tan)流(liu)程(cheng)重塑、零碳(tan)(tan)(tan)系(xi)統耦合、碳(tan)(tan)(tan)捕集(ji)利用與(yu)封(feng)存和生態(tai)碳(tan)(tan)(tan)匯等(deng)方(fang)向(xiang),創新(xin)(xin)科研攻關機制,采用揭榜掛(gua)帥等(deng)方(fang)式(shi),實(shi)施關鍵核心(xin)技術創新(xin)(xin)工程(cheng),推進低碳(tan)(tan)(tan)技術集(ji)成(cheng)與(yu)優化。
(二)強化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。加強能源清潔利用、含氟溫室氣體替代及控制處理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,謀劃建設能源領域省實驗室,積極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,鼓勵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省級技術創新中心、組建創新聯合體,加快建設碳中和技術高端創新平臺體系。 (三)強化技術產業協同發展。實施國家綠色技術創新“十百千”行動,推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轉化、創新創業主體培育和可持續發展引領三大工程。大力培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型企業,持續推進省級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。深入實施首臺套提升工程。積極融入長三角區域創新合作,搭建國際科技合作載體,構建協同發展生態圈。 (一)健全法規標準體系。將碳(tan)(tan)達峰、碳(tan)(tan)中和(he)納入相(xiang)關法(fa)規制(zhi)修(xiu)訂(ding)。建立健全(quan)重點(dian)領域(yu)碳(tan)排放準入(ru)制度體(ti)系,逐步提高(gao)增量項(xiang)目(mu)準入(ru)門(men)檻。嚴(yan)格落(luo)實產業(ye)結構調整(zheng)指導目錄、重(zhong)點(dian)行業(ye)淘汰(tai)(tai)落(luo)后產能目標,推動建立覆蓋重(zhong)點(dian)行業(ye)、重(zhong)點(dian)領域的存量退出和(he)淘汰(tai)(tai)標準體系。建立健全碳達峰、碳中和(he)標準體系和(he)綠色產品(pin)認證(zheng)體系。推進綠色產(chan)品(pin)認證(zheng)在(zai)全省提質(zhi)擴面(mian),推動綠色產(chan)品(pin)認證(zheng)與綠色制(zhi)造采信互認。
(二)強化財稅政策支持。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,切實保障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資金需求。統籌生態環保、節能降碳等財政資金,構建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。實行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資金與“綠色指數”相掛鉤的分配制度,健全與生態產品質量和價值相掛鉤的財政獎補機制。強化環境保護稅、資源稅等稅收征收管理,落實節能節水、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稅收優惠政策。健全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,強化階梯水價、氣價運用,進一步優化分時電價,對高耗能行業實行階梯電價。 (三)發展綠色金融。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,加大對綠色產業和技術的投融資支持力度。強化對綠色低碳發展的資金保障,穩步提高綠色貸款占比,擴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,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綠色保險。推動湖州、衢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,深化綠色金融地方規范和標準建設。積極爭取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,推動碳金融產品服務創新,提升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能力。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。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。 (四)提升統計監測能力。根據全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要求,構建省級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,探索制定市縣級碳排放核算辦法,統一核算口徑,加強溫室氣體監測。持續提升能源統計數據質量,開展生態系統碳匯計量、監測和評估,推進森林、海洋碳匯計量和監測方法學研究,探索濕地碳匯計量監測研究。 (一)培育市場交易機制。全(quan)面(mian)參與全(quan)國碳(tan)(tan)排(pai)放權交易(yi)市場,建立全(quan)省碳(tan)(tan)排(pai)放配額管(guan)理機制。建立(li)碳匯補償(chang)和交易(yi)機(ji)制(zhi),探索將碳匯納入(ru)生(sheng)態保護補償(chang)范(fan)疇。深化(hua)用能(neng)權改革,探(tan)索(suo)建立基于能(neng)效(xiao)技(ji)術標準的用能(neng)權有償使(shi)用和交易(yi)體系,探(tan)索(suo)多元(yuan)能(neng)源資源市場綜合(he)交易(yi)試點。深化“兩山(shan)(shan)銀行”試點建設(she),拓展“綠水(shui)青山(shan)(shan)就是(shi)金山(shan)(shan)銀山(shan)(shan)”轉(zhuan)化通道,健全生(sheng)態產品價值實(shi)現(xian)機制。依(yi)托國(guo)家綠(lv)色(se)技術(shu)交(jiao)易(yi)中心打造面向(xiang)全國(guo)乃至全球(qiu)的(de)碳中和技術(shu)線上交(jiao)易(yi)平(ping)臺(tai),推動綠(lv)色(se)低碳技術(shu)轉化利用。
(二)創新綠色生產和消費管理機制。全面推行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。制定綠色項目招商引資清單,為低碳高效產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。制定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,形成以技術驅動為主的綠色產業發展模式。提升綠色產品在政府采購中的比例,引導企業和居民采購綠色產品。完善綠色貿易體系,支持企業開展“碳標簽”實踐,積極應對碳邊境調節機制等貿易規則。 (三)推進多領域多層級多樣化低(零)碳試點。開展能源、工業、建筑、交通、農業、居民生活、碳匯等重點領域試點和低(零)碳縣鄉村試點。及時總結提煉低(零)碳發展浙江經驗,加強宣傳推廣。 (一)加強組織領導。省碳達(da)峰碳中(zhong)和(he)工(gong)作領(ling)導小(xiao)組(zu)指導和(he)統籌做好碳達(da)峰、碳中(zhong)和(he)工(gong)作。省碳(tan)達峰碳(tan)中和(he)工作(zuo)領(ling)導小組辦公室加(jia)強工作(zuo)謀劃、跟蹤評估(gu)和(he)督促檢(jian)查,協調解決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(ti),各有關部門(men)密切配合(he),形成工作(zuo)合(he)力。各市、縣(市、區)黨委和政府壓實責任(ren),明確本地區的目(mu)標任(ren)務和落實舉措。
(二)加強監督考核。將碳達峰、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,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評價的重要內容。建立碳達峰目標責任考核清單化、閉環化管理機制,強化督查激勵和考核問責,有關情況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圍。各地各有關部門落實情況每年向省委、省政府報告。 (三)加強能力建設。加強區域交流合作,鼓勵開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領域國內外合作研究、培訓考察、交流研討等活動。強化對各級領導干部、企業管理者等培訓,切實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。